政府绿色采购能够激发市场对低碳建材产品的需求。需求的增加会推动绿色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从而逐步降低低碳建材的绿色溢价。目前,建材绿色采购还处于试点阶段。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提出将政府绿色采购试点城市由48个扩展至100个。随着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采购政策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从而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潜力,推动生产端的减碳进程。
中国建研院副总工程师、建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发光表示,政府本身具有强大购买力。通过政府采购这只有形抓手从应用端采购低碳混凝土,从而促进低碳水泥的生产与应用,是水泥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下一步,需完善预拌混凝土低碳标准体系、低碳约束等政策,同时强化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碳排放管理,从而推动政府采购预拌混凝土的低碳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敬疆表示,目前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已确定将低碳属性纳入其中,作为评价的第五项关键指标。未来,在具体建材产品标准的逐步修订过程中,低碳属性将会逐步纳入。刘敬疆强调,绿色建材不能简单理解为低碳建材。绿色建材的评估涵盖更广泛的环境友好性指标,因此,在政府采购建材时,低碳指标并非唯一考量因素,而是需要与其他环境指标综合考量,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采购目标。此外,他建议将政府采购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总监周丽玮表示,建材碳足迹应与建筑碳足迹管理相结合,以完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随着建筑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和绿色电力的普及,隐含碳将成为实现建筑净零排放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将建材碳足迹管理纳入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建材采购、建筑施工到运营的整体碳排放链条出发,制定建筑建造业统一的减排目标,并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系统性推动低碳建材的采购和使用。
会上,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低碳指标纳入政府采购绿色建材政策》报告,借鉴了美国“清洁采购”政策中关于混凝土和水泥低碳指标的制定思路,建议将我国政府采购绿色混凝土的低碳指标确定为≤186 kgCO?/m?,并将其纳入《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用于政府采购项目。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绿色低碳建材分会副秘书长张晋表示,将低碳指标纳入绿色建材体系,是未来评价工作的核心方向。通过政府公共项目率先采购低碳建材,一方面可以消化低碳材料研发初期的绿色溢价,另一方面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转型,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城市项目主管赵喜龙介绍了水泥和混凝土低碳采购的国际经验,包括美国的“清洁采购”和欧盟的“低碳设计”等。国际经验显示,量化的低碳采购指标能直接推动生产端减排。我国可参考国际成熟的低碳指标体系,结合本国建筑行业的减碳目标,制定混凝土产品的低碳采购标准。此外,法国、荷兰和丹麦等国已提出建筑单位面积的隐含碳限值,将隐含碳控制前移至设计阶段,要求在设计阶段就开始核算建筑隐含碳排放,并确保施工过程严格按低碳设计进行采购。这种限值指标为减少建筑隐含碳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强调,政府是建材最大的单一采购方。实施建材绿色采购政策是加速建材生产环节及整个建筑业脱碳的重要举措。除了在政府采购标准中加入碳指标外,未来还应推动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碳足迹披露,遵循指标简洁、上游数据可获得、可核验的原则,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对产业链上游的转型督促作用。